佛教的思想一直給人有許多神祕而且玄奇的感覺,一方面固然是各宗派發展的方便不一,一方面也多半是人們諸多穿鑾附會的誤解;摒除佛教在神學和玄學上的崇拜,在教育的思辨過程中,佛教的思想 其實是有很多可以引人入勝的精髓。
佛教思想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精神「平等」,平等有兩種不同的意涵,一方面眾生可藉由「自性解脫」而證悟佛果,這是擺脫「神學」和「玄學」思想的一個關鍵,每個人都可以由各種不同的「方便」入門,透過自我修持由人乘、天乘、聲聞乘、圓覺乘、而至菩薩乘,在不斷的精進中,修行是不由外力的,純粹透過心性的觀照而發覺圓通,明心見性的過程中,完全不受「神力」的影響。不論資賦,任何人只要潛心修習,無須透過主宰的賜予或加持,都可以有證得佛果的一天,這正是見性成佛、人人都是菩薩的平等真義。而另一方面,「平等」即是不起「分別心」的對待,沒有善惡優劣、親疏貴賤,舉凡能「覺有情」的都是菩薩,只要是菩薩便各有因緣、各具天份,因此也尊重其各自不同的結果,對一切能有感官知覺的生命是一般對待的,任何形式上的差異,不過是緣分的不同所相對的體悟不同,在生滅的本質上則是別無二致的。一、「自性解脫」眾生是平等的
只是在教育的過程中,「聯結論」的制約機制廣泛地被應用到孩童心性發展中,相對地對孩童心性發展的壓抑也無可避免,威權的圖騰在「制約」的過程中益形鞏固,多數人終其一生,無非為了擺脫威權印象而不自覺;經常我們讓孩子在不由自主中,對成人的慾望作投其所好的反應,也經常讓孩子活在「我不夠好」或「不如你好」的原罪中而不自知,在整個生命的歷程中,充滿了許許多多對威權的禁忌和矛盾,反覆的掙扎不僅消耗了挑戰愚昧的能力,也活生生剝奪了孩子追求未知的勇氣和樂趣。因此,如何擺脫「制約」機制的束縛,正是佛教思想中獨具的智慧,佛教透過自我的觀照,明白天、地、人、我之間平等調和的關係,再利用這種關係從不同的因緣中相互啟發,破除因為形式而存在的障礙,一方面既可以跨越人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拓展了相對的可能性。
二 、「方便」是尊重自由而具創造性的
「方便」是不執不著,是不落入舊概念的窠臼且時時存有變通的,並且是充滿智慧與創造性的,「出家」是方便,「在家」是方便,是完全尊重個人的差異和環境間的互動關係,這是充分自主而有彈性的;只有「方便」,眾生才可由不同的途徑入門,從人我、社會、宇宙各種關係中得到充分認知,然後再由圓滿的體悟中向上發展,由希聖希賢而臻至菩提,這是種人本而且智慧的方法,佛家是充分尊重人性的,也尊重各種不同的因緣,因此才有方便殊門,其真義乃是讓每個人都可透過不同的途徑,達到自我圓通境界,這不但是理想的,而且是真切可行的法門。 反觀在現行的教育框架和惰性中,大多數人被要求依循相同的模式發展,齊頭式的期望、因陋就簡的制式教學,犧牲了人性中不同的特性不說,卻也未必能夠造就出一致成果,多半的孩子在優勝劣敗的選擇中被淘汰,更突顯出教育不公平的另一面。而佛家在教育的態度上是提供不同的方便,在從容不迫的智慧中指點出一致的方向,「禪宗」直指人心而立地成佛;「淨土宗」以念佛為行持,至一心不亂以往生淨土;「律宗」由戒生定,由定發慧而證悟佛果……;這正是佛家引人向善的不同法門,這種「方便」態度上是尊重的,尊重以不同個體為客觀依據的階段學習,起點或許不同、方法或許各異,但是整體過程的價值卻是不分軒輊的。「方便」也是不留為難自由自在的,由需要的產生,衍生給予「方便」的可能,在整個學習歷程中,教師的立場只是觀察機會,適時地提供所發現的契機,引導學生在剎那間自行調整知覺結構,作最立即有效的領悟,而非一廂情願,單憑著滿腔熱誠,卻忽略了相對的感受。因此,「方便」是圓滿的,也是成全的。
三「自我增上」是內省而非外制
人之所以異於其它「有情」,乃在於人類能夠運用高度的智慧,能夠自我主宰而不必依賴於外物,人能夠跳脫刺激即反應的模式,透過不同的證悟而達到「自我增上」的作用,「自我上增」是透過內心的發現而力求精進,是不礙於動物的刺激即反應的外控行為。只要自我智慧不斷地發現,便不會因為外在的因素增減而改變自己的願心,在不斷精進的修持過程中,經由自己無限的潛能,開發出適應生活所需的原理和態度,認清天地人我間瞬息萬變的現象,藉以求得天人合一無我無物的圓滿。這種主控式的發展和需求,正是「人本主義」的精髓所在,人們透過階段性的需求滿足引發更高層次的需求動機,而需求動機的存在適足以誘發心理變化的可能性,正因為這種心理變化的機制,構成人類「自我增強」的回饋式學習模式,也擴充了學習和改變的可能性。 只是,現行的教育長期在學院理論和衍生的許多行為改變技術支援下,呈現出教師一味以「增強」和「刺激」為手段的教學模式,老師盲目地利用「誘惑」和「威脅」的交替作用,一方面誘使學習者產生依賴,一方面又使其產生憂慮和恐懼,利用這種「趨避」的原理來達成學習的成效。卻始終忽略了「聯結論」的最終法則,乃是要學習者達成自我的聯結,並建立「自我增強」的心理機制,而非長期仰賴外物的刺激。也許是昧於操作的便利和即效性,卻少有人願意思考類此機制的建全,反倒以長期傳承的經驗法則和慣性來「奴役」學習的動機和反應,也莫怪乎整個教育機制的新陳代謝總是停滯不前。
四「禪定」是學習最的原理
「禪」,是妄念不生,「定」是坐見本性,只有在心繫一處時方才可以透悉我們觀照的一切,也才可以將妄想雜念排除在心靈之外,進入空明寧靜的境界,再透過內心的安定,進而體悟出事物真實的本體,得到無漏的智慧。每一個人都可由不同的方式如打坐、數息、唸佛………,進入禪定的境界,獲得心靈的解脫與自由,並從中培養出直觀思考與如實思維的能力,更藉由心靈的澄靜,擺脫慣性及雜念的束縛,開發出無可限量的創造潛能。藉由禪定人們可以更清楚地認知何謂為真,什麼是善,更易於接受一切美好的訊息,則自然而然就有豐的經驗和學習。 再從心理層面來看,禪定就如同精神上的退化作用,當人們藉由自我的發覺,面對上意識和潛意識中長期累積的慾望和壓仰,回歸到近似孩堤的心理狀態,這也是學習可能與創造潛能的最佳時期。在學習的經驗中,我們可以發現較早期的學習往往比後期的學習來得迅速有效而且影響深遠;而兒童期的創造力也普遍較長時間學習後的成年期更令人激賞,這正是說明在愈簡單的心理狀態下,愈可能存在最佳學習的機會,也相對具有較高的領悟力及開創能力,這正是且前學習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緣份。經常,我們總要引領激發孩子的動機,卻反倒增加其心理上的負擔而不自知,在沾沾自喜之餘,我們是否也要學習,用簡單的態度來看待這一份臨深履薄的教育工作呢?
以上所提的,不過是佛家教育思想中鳳毛麟角的一小部分,其實佛教的承襲自有其一套現實可行的教育方法,在如今混沌不清的現實環境中,或許有甚多值得我們藉鏡和研究的,我們也深切期望投身教育的工作者,不但要學習入世的慈悲,更應能勘破出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