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3日 星期一

別再作始亂終棄的教育改革

    台北市將於明年率先以基本學力測驗作為推薦甄試入學的依據,筆者於日前參加台北市所舉辦的基本學力測驗說明會,與會者為來自台北縣市的學科召集人,席間許多的老師就政策面及技術面對基本學力測驗提出諸多的質疑,就筆者所見,基本學力測驗實施之初若沒有充分的宣導及配合,可能將就此伏下敗筆,我就相對於目前學校的現況提出幾點看法:
1、基本學力測驗實施的目的在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帶動學校重新審視以往教育結構上的偏差,導向以全人教育為目標的多元發展,打破慣來以學科為唯一目標的一元化競爭。然而,以目前的實況觀之,在台北市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整個舊有的模式並未鬆動,校園中仍舊充斥著固有以升學為導向的操作模式,多數的老師仍然沈醉在多學多作不會有錯的迷思中,對參考書、測驗卷的崇拜仍然迷漫整個校園,測驗的改變及簡化未必帶動教學方式的改變,反而更強化競爭的現實性(以今年北市聯招來看),更支撐以反覆練習、不斷考試及記憶熟練為手段的教學模式,唯有投入更多的時間才更能鞏固既有的優勢(教學時間由五十分鐘改為四十五分鐘,上課節數卻由七節而變為八節、九節),莘莘學子在這一輪的改變中無異又淪為犧牲品,制度的改變似乎未能領導目的的改變,反而成為增強原有手段的幫兇。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想以考試制度的改變影響教學的命題錯誤;另一方面也是大多數的主事者,一手遮天一面敷衍的結果,在上級的改革意圖下,少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在慣有的政治倫理的奴性下,只能採用兩手策略,模糊了整個變革的意涵,在校園中罔顧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一味強調技術上的改變,意圖引導教師們繼續為升學率效命,而對於如何減少學生的壓力,如何改善教學品質等等與其升學績效「可能」相左的議題卻迂迴閃避﹔也因此會場上關心如何因應考試改變造成競爭方式不同的人多,而相對於基本學力測驗的原始用意卻似乎沒人在意。由此可見,教育當局若不能提出一套能夠說服教師的完整規劃,並且善用方法透過學校教師,將整個變革的用意傳遞給學生及家長,並且杜絕校園中陽奉陰違的逆勢操作,否則再多的改變都將只是形式的改變。

2、考試領導教學一直是台灣教育制度上的一大障礙,也是整個教育失敗的主因,考什麼教什麼一直是目前老師們不得不的通病,填鴨填出一堆滿腹知識的學生,卻沒有解決問題能力﹔考試考出一群短視近利只嬴不輸的爭奪者﹔教學補習化,學習的動機建立於逃避處罰和嬴過別人,完整的學習被零碎卻有效的試題取代;只要考得好,老師們不必擔心學生喜不喜歡上課;在競爭為手段的過程中,「聰明」的學生自有因應之道,老師們也不必去擔心教得好不好,而在優勝劣敗的法則中,大多數挫敗的的學生似乎也習慣於逆來順受的另一套生存方式。因此,教育當局和教師專業團體若不能適時地提出呼籲,改變國人的觀念,則教學的內容和方向永遠受到考試的拑制,要教出能夠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並能有效解決台灣面臨的交通、土地、垃圾...等問題的人才,可說是緣木求魚。唯有將教學獨立於考試之外,老師才可以放心用自己的專業,帶領學生享受學習並培養創意,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自然而然就是一個充滿競爭力的社會。
3、基本學力測驗的目的,乃是希望國中生能培養出「帶著走」的能力,但是若北市高中聯招不以此為一致的升學參照,或者在該測驗外再舉行加深加廣的測驗,則老師若回歸到基本課程內容的教學,就事實而言也將使學生成為吃虧的一群,屆時家長、學生、老師都將產生受騙的感覺。也因此,唯有行政當局採取斷然的措施,強制各校必須以學力測驗為推薦甄試選擇學生的依據,並且防堵各校在第二階段採用再次測驗方式 ,迴避打破明星學校的用意,否則除了多增加一次考試外,學力測驗將失去存在的價值(除非用以作為能否畢業的依據)。
4、就時下所見,教師的觀念猶待改造,教師專業團體(教師會)成立後對權利和義務的著墨,似乎遠過於零星的觀念改革,當然這歸因於老師們對於專業自主的認識不足或不甚積極,但是主事者長期的「愚民化」政策也難辭其咎。整個教育制度的轉變,有賴基層的教師參與和支持,否則彼此觀望,將有效地拖垮整個改革的動力和機制;因此能否有效地吸引教師的參與和認同,並且形成教師投入改革的風潮,正可以看出主事者開放的智慧和誠心。教育改革將是一段漫長的全民運動,不再是政治過客累積資源的踏板,任何好大喜功、投一時所好的作法,都應當受到嚴格的審視和批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