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家長!第一次段考結束,也到了公布成績的時候,有很多家長及孩子仍然很急切地問我,會公布班排、會公布校排嗎?我的回答仍一如學校日的報告:「不會!」;也許您要質疑「為什麼不?」,「為何別班的老師會?」,「為何別的學校有?」……。 我們先來看看資本主義的市場如何利用競爭創造獲利,舉個簡單的例子,許多老闆利用公布業績的排名刺激業務員,期望業務員提高業績增加獲利,再從利潤中抽取一部分來進行獎勵,或利用不同的方式施壓,藉以提醒未能符合績效的業務員,但最後績效較差的員工多數面臨的可能是淘汰的下場;在優勝劣敗不斷更替下,總有一批新的員工可以維持利潤。這種制度時時存在著很不確定的壓力,人們為了競爭而合作,誰也不能確保自己可以一直名列前矛,每個人都瞻前顧後,時時擔心自己錯過什麼,也不斷地觀察別人的動靜,提防著自己不陷入不利的一方……。 這個制度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模式,從小我們在學校裡比較成績、講求排名,許多老師將學生的表現和學科的成績劃上等號,曖昧地將學習變成競爭與自己的績效,對學科成績好的笑容總是來得燦爛與親切,對於落後的總有意無意的就有些差別;更有甚者,讓學生「PK」,互相設定為假想敵、捉對廝殺……,但其實老師也不輕鬆,凡事都以提高學科的成績為目標,老師也同樣被套牢在這樣的泥淖中不能自拔,同儕間的競爭也會發生在老師身上,再「王牌」的老師都有退潮的時候,於是教育現場怪現象就此起彼落,有的老師的藉由淘汰的手段整肅班級上缺乏競爭力的學生,有的老師將學校的功能轉嫁到補習班………,只因為這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但令人擔心的是,如果有一天孩子們回過頭來問我:「老師!在老師裡面您排第幾名?」,更或者他們要問:「爸爸您的收入在公司裡排第幾名?」「媽媽!您是第幾名的好媽媽?」;我想,我只能給孩子們這樣的回答:「我知道一個老師的本分是什麼,而我盡力而為……。」 當然,在日後的發展競爭是避免不了的一種現象,擔心自己具有什麼身分或地位也是人之常情,過往的時空背景塑造的社會排比意識,也不見得必然有錯,但是,就事實的呈現,不論是班級或人類的階級劃分,都嚴重阻礙了人性中歸屬與被歸屬的需求,況且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在競爭氛圍下發展的學習很容易出現造假、隱瞞、猜忌…等負面的現象;認真學習的孩子有內在的動力驅策他,排名不會讓他進步,卻容易因為壓力而患得患失;怠惰的孩子,學習成效不佳,排名只會加深他並不如人的自我印象。 那到底該怎麼看待成績呢?我想量化的分數或排名並不是唯一的依據,最簡單的概念是:父母應該是最瞭解孩子努不努力的,如果孩子努力卻學不好,那是老師的責任,沒有將有效的學習方法教給他們,沒有用對專業知識的熱情去感染他們;但如果孩子並不努力,分數的多寡對他意義不大,倒不如先想辦法解決他學習動機上的問題。有些學習並非可以立竿見影的,剛打基礎的房子當然沒法和101大樓相提並論,但只要按部就班找對了方法,就能蓋出又好又有品味的房子來;因此,別因為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現得不很理想,就急著找補習班或者過度的干預學習,生病了找醫生沒錯,但不調整生活習慣,病痛還是會不斷地找上門;某些孩子資質不差,但學習卻限縮在考試上,每天從家裡到學校,學校到補習班,再從補習班回到家裡,身心疲憊之下學習的興味索然,不但看不到應有的成就,也出現左支右絀的困境,如果能改變心態放寬眼界,調整學習的管理,也許很快就能夠扭轉劣勢,如果學習能游刃有餘並且樂在其中,那將是人生莫大的享受。 最後我要再強調,「優秀」是可以自己建立標準的,「傑出」卻必須不斷地超越他人,教孩子建立一個可及的標準,遠比去追求超越別人來得重要而且有意義,就分數而言和孩子討論一個可以進步的空間,為下次的檢驗盡力而為但不影響正常的生活,這較諸去知道孩子的排名更能貼近學習,也更符合教育人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