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師評鑑的試辦看教育文化
近年來台灣教育改革的發展近乎處於停滯的狀態,政府為了符應小眾文化的口味, 不斷透過各種口號以及虛有其表的活動, 試圖去滿足多數民眾對教育改革的殷切需求, 但面對許多無疾而終的草率決策後, 又一再推陳出新, 企圖將整個教育體系的無能轉嫁到基層的教師身上,校園文化在這種風潮的策動下也顯現出隱隱約約的不安和危機。就發展中的教師評鑑來看,整個評鑑的理論和制度,藉由專家學者以及公部門的主導,檯面以鼓勵的方式,吸引教師參與試辦;但是實際上卻是主導者企圖迴避應有的論述與辨證,利用行政上的支援和優勢,用「近親繁殖」的手段,不斷的透過人際關係的運作,極力促成評鑑的遂行, 過程中不但缺乏衝突對話的機制,一味的由上而下藉勢主導,企圖造就一批可以評鑑的教師群,再透過不斷的研習灌輸, 分化出一批批政策的跟隨者, 只是思考的薄弱,卻讓這些老師的努力, 根本無法在在校園中發揮應有的影響。可以預估, 最後還是只能以強制的手段,才能讓所有的老師敷衍就範。這種一分為二的政治手段,本身就和教育的規準大相逕庭,而這個過程其實也更突顯出「笨蛋! 重要的才不是專業! 只不過要你乖乖配合而己!」, 最後的結果, 恐怕也不過是欺上瞞下的考核制度死灰復燃而已。
再從學校的試辦過程來看更是荒腔走板,開始都是由校長提出這個訊息, 然後校長們通常都會一再強調: 「我沒有主張一定要參加試辦…,但你們可以認真討論看看….. 這對老師有好處……先試辦才不會措手不及…. 」, 檯面下則透過不同的場合,利用各種不同的活動,由主任到各個領域去推動,或者藉由研習來包裝既成的目的,然後很「民主化」的希望各個領域有自投羅網的自願者,期間充斥著許多似是而非,卻又缺乏辯證的論調,一邊利用葫蘿蔔吸引教師的參加,一邊又讓老師陷於不安的情境之中……;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最終的目無關教育與專業, 重要的是誰可以有效多數的達成「上頭」期望的目標, 在這種競逐的壓力下, 校長們根本無暇理會評鑑的意義與影響, 因為在此同時,他們也許就是別人眼神下「評鑑」的目標。因此當這些方式都無法奏效時,校長們通常會改絃易轍,運作關係密切、較為資淺或者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跨領域也好,小領域也好, 組成一個「評鑑」團,表面上仍然尊重多數老師的意見,但實際上的意圖,仍然期望達到由少數包圍極少數, 再由少數分化多數的目的。就向來以目的為導向的行政手段來看,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也無傷大雅,但就校園文化發展來看,一個教育機構長期在這種政治運作的的氛圍下浸淫, 就顯得有些唐突,而更不幸的是,許多老師在不明究裡的情形下配合, 到底有多少人是充分明白「教師評鑑」的專業價值是什麼? 這也正突顯出教師專業能力判斷上的薄弱與自主性的不足。
當然,就評鑑的哲學方法以及目的,各有各的看法,短時間內要釐清它的適切性,是存在困難的,但就程序上來看,如果評鑑對於老師是一帖良藥,那麼,我們多希望校園中的領導者(校長、主任機及領導教師們),能夠透過積極的公共對話,將評鑑的目的、手段及結論, 籍由公共議題的討論,型塑出校園的共識與文化,而非一味地將此類的專業議題,遮遮掩掩轉化為「公關問題」, 在含混不清中利用機巧引誘老師的參與。而校長在行政上責無旁貸地必須推動上級交付的政策,要能夠有效地落實政策,就必須有足夠的專業論述能力和主張,明確的為政策辯護負責,而非假他人之手來成就自我的動機, 卻置身於責任之外;當然,校園中的領導者如果能夠透過公共論述,呈現評鑑這個議題的各個面向,不但能夠深化教師的專業知能,而且能夠活化老師們的多元思考,這較之於一言堂方式的專家宣導或為反對而反對的受害情結,應該更能引人入勝而且影響深遠;可惜的是,整個教育環境的僵化,習慣性地將多數的教育政策,扭曲為形式上的配合或意識對立,讓原本大有可為的教育變革, 經常淪為看似熱鬧的煙花一場。
以下是對教師評鑑制度發展提出的一些看法與建議:
- 在資本主義瀰漫的現今社會,教育也許無法自外於它的影響,教師們要有自己是生產工具或者商品的心理準備(這也是評鑑制度的立論基礎)。
- 在評鑑制度無法校準出符合台灣現有文化的模式前,評鑑制度不宜貿然實施,教師也不應淪為實驗品
- 評鑑制度是否和分級考核掛鉤,公部門應有明確的說法,以確保評鑑制度不致濫用。
- 改革制度的推動者必須肩負責任,不論政策的成功或失敗,不能將結果都推給基層的教師承擔。
- 校園的領導者必須重視校園生態發展的特性,謹慎導引小眾文化的發展,避免校園文化形成對抗分裂的情形。
- 教師會責無旁貸, 必須通透有關的訊息,主動而且積極的介入教師專業的議題,並計畫性培養專業議題的人才, 才可以維護教師專業和尊嚴。
- 教師本身必須建立可以充分溝通互動的平台,凝聚共識,並且展示專業團體應有的團結和能力,取得社會的認同,才可以取得教育制度的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