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何去何從?

        其實平凡來得多麼困難,但我們是不是沉溺在千奇百怪的包裝中去追求幻想式的教師專業行為? More...



       曾經,我們為媒體上感人肺腑的教師行為所感動!曾經,我們為「Super」、「Power」教師的表現而折服!因此,教師的行為也漸漸淪為品牌與各式樣版形塑的產物,教學檔案、學習檔案、行動研究…,各種品牌行銷的混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透過強力的促銷,訪視、評鑑、調查……加以「分級包裝」,最後確定出「精品」的樣板,這就是現代的教師!現在,我們不必在意平時對學生的教學、輔導是不是產生深遠而穩定的影響,重要的是記錄,從檔案而相機、相機變為攝影機……,人手一機即拍即錄成為教學中如影隨行的「良伴」。記錄決定一切,決定教師的良否,決定專業的行為;再者要跟對系統,不論是「××輔導團」、「××種子」、「○○團隊」、……鍍金爍銀,招牌就更顯得閃亮動人,這也正是時下所標榜的新好教師。其實,這在在都襯托出整個系統對於『無能』的恐懼,表面上我們強調多元價值,底子裡卻還是對於唯我獨尊的一元系統懷有割捨不下的企圖,唯一的方式就是利用另一種品牌的圖騰,取代原來漸漸被消蝕瓦解的封建氛圍,目的無非是再一次把懵昧的老師豢養在一個可以操弄便於控制的系統之中,而那些少數不知好歹的漏網之魚,便是整個網路篩選下的不良品,其結局就不言可喻了!「評鑑」—表面上戲稱可以讓你更好,而實際上的目的只是讓你承認「你變得更差!」,在俯首稱臣之後再一次給你選擇—順從整個系統標的的運作或退出這個系統。

       教育的哲學原本就是紛歧不一的思維,但是「要的是什麼」和「原來該是什麼」應當是清晰可辨的想法,經常整個系統將「要的是什麼」的慾圖錯置成為「原來該是什麼」的本質,並且習以為常的一再強調這種錯置,諸如國民教育的目標變為升學競爭的績效、教師的能力變為教師數位化及展演的能力、專業自主錯置而為專業自『主』……,而縱容這些錯置的我們,也正一步一步的將教育當然的本質,漸次逐出校園而不自知。因此,重新思考「未來教師」的價值與定位,將是我們所不能避免的課題,如果我們一再自外於社會解構和建構的趨勢,老師們可能將淪為不知道何去何從的族群!       
       學習本來就有點苦澀,我們卻著迷在用糖衣包裹的誘惑,妄想著一蹴可幾的神奇。

       學校的學習本來應該就是由不會到會的過程,除了學習的標的外,還包含一些意想不到的潛在學習,諸如後設認知的調整、心智的磨練、由不會到會的挫折調適……,它原來就未必是一帆風順盡如人意的,綜觀古今有多少人能在哄騙的教育下有一番成就?然而,現在的教學一味導向生活化與趣味化,孩子們再難靜下心來聽一堂課,蠢蠢欲動的輸出衝動佔據了大半的輸入功能,簽注式的創意取代了紮實的努力,即興而廉價的搞笑被誇張成難得的「創意」;更令人不解的是:校園中也感染了譁眾取寵的風氣,教育者枉顧知識份子在社會上的中道力量,極力往媚俗的文化上靠攏,校長男扮女裝跳天鵝湖、老師扮辣妹……,無怪乎學生們使出渾身解術,靠本能用力繁衍出許許多多驚世駭俗的「創作」,一批又一批的投機者,試圖在這波潮流中取得倍受矚目的先機;只是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變革中,恐怕這些多數活力有餘但能力不足的孩子們,就要耗盡自己的資本,在往後知識交易的潮流中付出極大的代價。拼裝式的教學活動和學習也許容易,但是缺乏和學習動心忍性的過程,知識的價值將只是知識;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如果老師能提出一套穩定而系統化的專業論述來提昇自己的價值,也讓社會重新理解:學習本來就有苦澀,只有透過不同的刺激和反應,才會成熟出不同的品味;只要我們能夠退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敷衍與盲從,也許下一個機會,就會有如魚得水的自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